曾惇
生平资料
曾惇简介 曾惇,曾任中共武汉市委、组织部副部长、宣传部副部长,湖北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。文革后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中共七大候补代表。 简介 曾惇,1917年12月23日生,湖南省南县九都镇人。号纪梅,字次梅。曾用名曾淳、田中立、刘玉熹、刘百川、刘志诚、熊邦正、熊道海、郑元享、孙国安、孙建叶。中共七大候补代表。 简历 小商人家庭出身,幼年丧父,靠兄长维持生活。1926年11月起入小学和私塾上学。1932年1月至1933年12月入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学习。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就读于岳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。曾因家庭经济困难几次辍学。学生时代参加过革命活动。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。抗战时期 1937年8月任南县民众教育馆宣传员,参加创办《先声报》,任编辑主任,宣传抗日。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3月至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南华工作委员会书记、组织部部长。6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华安工作委员会书记。同年10月至1939年2月任湖北省南华安石公工作委员会书记。1939年2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县中心县委员会书记。同年10月至1940年5月任中共湘鄂西区委员会委员、公(安)南(县)特别委员会书记。1940年6月至8月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书记。同年10月至1941年10月任中共湘鄂边特委书记。皖南事变后,于1942年到重庆,向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部长孔原汇报工作。同年秋至1943年9月任中共川东特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。1943年9月起任中共下川东特委书记。以公开社会职业为掩护,在中华职业教育社、大业贸易公司工作。1944年3月离开重庆到延安,4月进中共中央党校,先后在二部、一部学习,任小组长。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。解放战争 10 月离开延安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。1946年春被派到武汉开辟工作,任主要负责人。先后以武昌震寰纱厂技术员、汉口钱庄文牍、华中经济通讯社职员等职业为掩护,组织和领导武汉的爱国民主运动。组织了广大学生和其他爱国人士开展了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斗争,并领导武汉大学师生取得处理1947年“六一” 惨案斗争的胜利和汉口被服厂工人斗争的胜利。同年10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。1948年7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、市委书记。1949年5月武汉解放前后,率领全市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反搬迁、反破坏、保卫城市、迎接解放的斗争,受到中原局的表彰。建国以后 1949年6 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、代理企业党委书记。1950年7月至1951年6月兼任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书记。1951年 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副校长。1952年2月至6月任武汉市委贸易合作系统党组书记。同年7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书记。1953年2月至1954年7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委员、宣传部副部长。1954年5月至1956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、中共武汉市委常委。 1954年7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。1956年7月当选中共湖北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。同年9月至1969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。1957年至1969年任湖北省武汉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、会长。1959年2月增补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。同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为会员,同时被选为作协武汉分会理事。同年至1969年兼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分会主席,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分会常务理事、会长。1960年6月至1962年2月兼任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。1960年8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。1962年2月当选为湖北省文联委员。6月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组织领导将歌剧《洪湖渔歌》改编成电影剧本《洪湖赤卫队》,撰写《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共产主义教育》等多篇论文。1960年10月至1969年兼任中共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外事小组副组长。1962年3月起兼任湖北省直机关业余大学校长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受迫害。 1978年6月至1984年1月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,湖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。1978年12月彻底平反,恢复名誉。1984年9月30日因病在武昌逝世。著作论文 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著有论文集《漫谈业余学习》、《树立共产主义思想》、《自觉地改造思想》、《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红旗前进》、《略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》,《把工作学习和写作结合起来》、《是促进派还是促退派》、《纪念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”发表一周年》、《农村青年怎样学习与钻研技术》、《怎样对待农民的所谓落后面》,诗集《跃进集》等。著有诗作《鳞爪集》。
2015-06-02 00:0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