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词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诗人

汤思退

简介

生平资料

汤思退简介 汤思退(1117—1164) , 南宋著名政治家,官至宰相。字进之,号湘水,浙江景宁汤氏第七世祖。据《汤氏宗谱》记载,汤氏二世 祖永高于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剑川石笏,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。北宋末其曾祖父汤高由此徙龙泉县龙门乡汤侯门村,民国年间,该乡被划归云和县,现已变为库区,沉没仙宫湖中。所以汤氏称自己系处州龙泉人。 成就荣誉  宋绍兴十五年(1145)考取进士,同榜复中“博学宏词”第一名,任龙泉邻县——建州政和县令,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,任秘书省正字。绍兴25年(1155),升任端明殿学士,签书枢密院事。秦桧病危时,召见参知政事董得元和汤思退,嘱咐后事,各赠黄金千两。思退“虑其经我期其死”,不敢接受。高宗闻知,以为思退不是秦桧朋党,升任同知枢密院事。绍兴27年(1157)升任尚书右仆射,两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。绍兴三十年冬,侍御史陈俊卿谴责他“挟巧作之心,济倾之术,观其所为,多效秦桧,盖思退致身,皆桧父子恩也”,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。孝宗隆兴元年(1163)北伐失败,孝宗再任思退为相。金元帅纥石烈志宁遗书宋廷,索取海、泗、唐、邓四郡,思退主张割弃四郡议和。隆兴二年,右仆射张凌上奏反对议和,请求迁都建康,以图进兵,孝宗准奏,传谕制止议和,思退深为不安,上疏力辩,排斥主战派张浚,致使张浚被罢官,死于谪途。孝宗则命思退修书,答应将四郡割给金。不久金又挑起战事,孝宗甚为后悔,下令抵抗,并命思退督江、淮军,思退推辞。金兵自清河口渡过淮河,宋军节节败退。朝野强烈谴责思退议和撤备之罪,思退被罢官,在贬往永州途中,忧悸而死。相关信息  汤思退死后,其子兵部尚书汤硕,奏请将其父归葬祖籍。宋孝宗准奏,敕葬汤思退于浙江景宁县鹤溪镇西直弄汤山。但据《浙江通志》记载:汤思退之墓,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。因汤思退为宋孝宗背了黑锅,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之,其墓前立有六匹各异不同的石马和石仲翁、石兽等像。1985年,汤思退墓被挖掘,其墓前石马、石仲翁、石兽等像被移入丽水市万象山公园之中。汤思退后裔在景宁县鹤溪镇汤氏宗祠内祭祀先祖,汤氏宗祠悬额为“歧国公宗祠”,殿内供有歧国公灵位。清代史家公正的认为:“汤思退乃属救时之相,因朝中显要多为张浚门人,故而贬其名。”汤思退著有《徽宗实录》150卷、《竹轩小集》等书为传世之作,其家族世系被收录于《括苍金石录》。人物介绍  汤思退世居何处?
  (无为)
  汤思退(1117—1164),南宋著名宰相,其或战或和、忠奸善恶、是褒是贬,历来是国人争议的对象,特别是其世居之处,众说纷纭,有扯旗之嫌。考史者,当以古史优今史、正史优野史、实见优虚传的原则纵考古今,最大限度还史于真实。今考,汤思退诞生于丽水,就读于丽水,除工作外生活于丽水,亦安葬于丽水。云和汤侯门村(即现今龙门)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宫,或避难之所,思退之子致公、及沐公后裔完全迁到该村,此后子孙繁衍。
  思退世居丽水。  
据通用版本《汤氏族谱》的一般记载:唐末,一世祖汴梁玑公,任青田主簿,辞官后遂居青田;二世永高迁居龙泉石笏村(即今龙泉市八都镇瀑云安田村);北宋末,其曾祖父八世祖汤高,封婺国公,徙龙泉县东南届首(即汤侯门村);十一世祖思退,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,官拜丞相,爵岐国公,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国公,乃处州钜族。
  《汤氏改建宗祠记》也载:“我族当赵宋时,自芝田徙剑川石笏,再由石笏迁县东南届首,尔时簮缨不绝,门第高宏,先人曾建祖庙于渡蛟村口,背北面南,规模极宏,结构亦美,世人所称汤丞相祠堂者也。”
  在原龙门村对面的渡蛟村,现为云和湖水下,尚存至元四年(1267)岁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《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》,由承事郎杭州路临安县尹致仕叶现撰、承事郎处州录事孔林书、嘉议大夫处州路总管兼管内勤农事卢景篆刻。汤镛为思退第四代孙。碑载:“君谠镛,字伯韶,姓汤氏。汤为括著姓,自宋丞相岐国公思退显,丞相从祖,(讳)稻赠大中大夫,繇龙泉西乡石笏,徙家县东南届首(即汤侯门村),子姓蕃衍成聚,环邑里皆汤姓地,因以氏著。”碑文所提及的“稻公”乃汤高之子,“大中大夫稻公之像”配图诗云:“仰惟我公,策名天府,政绩循良,民颂父母,致仕还乡,卜居乐土,石笏迁来,界首始祖。”说明真正在汤侯门建村的应当是稻公,并非其父汤高。
  元至政元年(1341)岁次辛巳三月甲子日志、奉政大夫江淛等处儒学提举黄习撰、提举班惟志书、通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政知事韩涣篆刻的《处州汤氏义田之碑记》(现存水下)也作了如是记载:“处之汤氏最为钜族,宋南渡时,岐国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……婺国公载之长子曰大中大夫稻,始自龙泉西乡徙家东南届首凡十世……”
  综上所载,思退的世居之地应当就在汤侯门村,然而,《宋史》卷371《汤思退传》载:“汤思退,字进之,处州人。”并未载明是处州哪县哪乡之人。古人重视坟莹,故记载详实,考其世居,纵观历代墓厝之所在,不失为一种好办法。
  思退之父为举公,宋政和二年(1112)进士,“魏国公举公之像”配图诗云:“寿至九十有一,无疾白日飞升,狮峰山下座玉,松楸永护崇陵。”《族谱》另有详载:“封魏国公,元妣叶氏,合厝丽水三都狮子岗;续妣高氏,厝花园,今处州府后堂;再妣郑氏,厝丽水一都天井岭。生三子:思退、思进、思运。公迁龙泉东南届首。”
  “丞相思退公之像”配图诗云:“公才天纵,举世崇钦,宏文获选,驰誉儒林,文章道德,式玉式金,不避权贵,佐宋丹心,爵封岐国,名重古今,风化墓上,古栢垂阴。”另有详实记载:“公厝丽水风化,建有庵守祀,曰停云庵。妣叶氏生三子:硕、沐、致;续妣何氏生二子:榴、转。” 浙江通志》也记载:汤思退之墓,位于丽水市水东风化村。因汤思退为宋孝宗背了黑锅,所以朝廷以国礼葬之,其墓前立有六匹各异不同的石马和石仲翁、石兽等像。1985年,汤思退墓被挖掘,其墓前石马、石仲翁、石兽等像被移入丽水市万象山公园之中。
  思退之子的坟厝有如是记载:“硕公:厝丽水之杨岭兮,山廻水抱;致公:佳城绝邑,九松寺(丽水)边,路人来往,口碑犹传。”此后记载:致公进士,官至户部尚书,致公之后的谨公,生德清公、德范公,德范公厝汤侯门大草林,坐南。以后坟莹记述非常详尽,都为汤侯门村之瓯江两岸之地。
  思退的主要活动之地亦丽水。许多资料均记载:思退幼年曾在处州南明寺僧房读书。《宗谱》先人遗迹篇记载了多处丽水之地:云山堂,右堂在丽水县,为思退公相府,元至元间处州路总管,勒以水南琵琶圩,便置府治郡前,清太守衙门,今改为丽水县公署;退思轩,右轩在云山堂后,为思退公静养室,今废已久;停云庵,右庵在丽水东乡风化,为思退公之子硕、沐、致三公建立,守祀先莹,今仅存基址。
  以上讲述足以说明,汤思退的世居、主要活动中心均在丽水,并未转移至其它各县。
  汤侯门乃其行宫,亦为后代避难繁衍之所。
  汤侯门,距丽水80里,水路畅通。该村是八百里瓯江中段美丽的江滨村寨,有龙门八景诗柳岸为证:“依依杨柳护村西,不羡苏堤与白堤,飞絮浑疑春日雪,客来换渡晓光迷。”汤氏把该村作为行宫,非常具备其合理性。正如上文所述,稻公在汤侯门建村,举公迁至该村,经过汤氏几代人的建设,汤侯门已初具规模,现存于水下的许多碑记足见其盛。
  明成化五年(1469)岁次已丑十月立的《习善堂碑记》载:“栝苍槎东南届首,节妇汤阿夏、适事汤怀仁无嗣,誓发心同夫投礼古拙座下,定海和尚授记焚修梵曰……”清雍正二年(1724)九月十六日立的《永福堂碑记》云:“本里坛越信士汤君,佐同族等,原因太祖建造名山胜境,寺院名曰永福堂,佛像现身,请僧供奉三宝香灯……”还有上文所述的《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》等。此外还谱载的先人遗迹:义士亭(后谐音称议事厅或米子亭),右亭在龙门区渡蛟村,为石屋老人镛公建,按镛公置义田以惠族,为范文正公后第一人,故人称为义士亭,今存亭址;思孝庵,右庵在龙门区汤侯门村尾,为镛公建,守父坟之庐,今废已久。
  直至1986年水库淹没之前,龙门、渡蛟村的建筑规模空前,现今的移民依然记忆犹新。龙门社殿气势宏大,其立柱一个难以合抱;“米子亭”村的道路全部用两米多长大块的石板铺就,世人称之为官道,遗存的房屋也气势恢宏。足见当年必定为世族人家所为。
  汤侯门“丞相之后”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。在龙门的外垟村,尚存刘伯温(1311-1375)亲自撰并书的《汤滨墓志铭》残碑,署名“江浙等处知枢密院事刘基撰并书、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石末篆刻”。“浙江通志馆”也记录了该碑文,其目录为:“刘祝群:《刘诚意伯撰并书汤滨墓志铭残榻跋》,《浙江省通志馆馆刊》,13期,1945年8月。”虽然汤滨墓已被盗贼捷足先登,但根据谱载“汤滨公墓厝在云邑五都外垟,坐乙兼卯,墓下有碑为志,附图,每墓均有石柱。”很容易在外垟村的田畈中找出了该墓。《汤滨墓志铭》为残碑,断字较多,但也略懂一二,碑云:“(□为残碑断字处)□因以为氏望出范阳山中者最著,龙泉之裔亦出山中,至□太师婺国载实,生大中大夫稻,大中始自龙泉西乡迁家东南届首……铭曰:孰不有宗,曾莫惠之,兄能达于乡以鬯,□世弗遗。”
  族谱记载之中,出现了断代史。思退之子:硕、沐、致、榴、转,仅载明“硕公,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;沐公,武翼大夫;致公,进士,官至户部尚书。”虽有硕、致两人的坟厝记载,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、迁徙等记载均欠详实。
  据分析,绍兴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九(1142年1月27日)除夕之夜,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、部将张宪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内被杀害。岳飞沉冤21年后,绍兴三十二年(1153年),宋孝宗即位,下诏平反岳飞,追封鄂王,谥武穆,忠武,改葬在西湖栖霞岭,修宋史列志传记。此后秦桧均以“奸臣”现世。宋绍兴30年(1159年)8月,汤思退却仍坚持与金国议和的政策,御史陈俊卿趁势上奏弹劾汤思退,言其“挟巧诈之心,济倾邪之术,观其所为,多效秦桧,盖思退致身皆桧之父子恩也。”同年12月,宋高宗诏准,罢免汤思退相权(后复相位)。宋隆兴2年(1164年)11月,宋孝宗在主战派的支持下,再次诏罢汤思退宰相之权,太学生张观等欲治汤思退于死地,其联名72人上书论汤思退议和误国。汤思退正行至信州(江西上饶),闻太学生之请,气愤忧悸而死,年47岁,此后身败名裂。据汤氏代代口传,此间,思退儿子及族人均惧怕被朝庭所杀,四处逃跑,隐姓埋名而居。也许汤侯门就是他们的避难之所,也可能汤氏外居它乡,时过境迁之后,致公后人才回汤侯门村的,现已无从考证。也许这就是造成“断代史”的原因。
  汤氏后裔各处繁盛。  
谱中“乔迁”篇载:永定公由青田徙丽水浮云乡;永高公由青田迁居龙泉西乡石笏;高公迁东南届首;稔公迁婺州;稷公居缙云;思凤、思相、思康派下迁居杭州昌化县杨公坞;滨公从汤侯门迁居丽水西乡汤村;德范公迁居渡蛟;再朝公云和县;启选公迁居陈袋林;家护公迁松邑潘坑上马山;启芳公迁松邑香菇寮;学圣公迁松邑北门;述颜公迁居杭州于潜县米师潭……
  正如谱所载,汤氏为处州巨族,迁徙各处繁衍很正常,青田、景宁、杭州等各处均有“岐国公祠”的牌子,说明他们也是汤思退的后人,或者同族之裔。只因人力有限,无法逐一考证。
  2010-9-26

2015-06-02 00:00:00

  • 上一篇:杨端臣
  • 下一篇:左誉
  • 热点推荐

    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