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词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诗人

吕颐浩

简介

生平资料

吕颐浩简介 吕颐浩,字元直,其先乐陵人,徙齐州。生于熙宁四年,约卒于绍兴九年。第进士,为密州司户参军。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。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。高宗南渡,起知扬州。两入政府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后以少传醴泉观使致仕。颐浩在相位时,颛肆自用,力排李纲、李光诸人。创立月椿钱,为东南患。然宣和伐燕之役,颐浩随转运;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,请议长久之策,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,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,卒平内难。少长西北两边,娴於军旅;应诏上战守诸策,条画颇备。卒,封秦国公,谥忠穆。颐浩著有文集十五卷,《宋史艺文志》行於世。 详细信息  吕颐浩,字元直,祖籍山东乐陵,后徙齐州。进士出身,初为密州司户参军,以李清臣荐,为邠州教授。除宗子博士,累官入为太府少卿、直龙图阁、河北转运副使,升待制徽猷阁、都转运使。南宋高宗时官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在职五年。吕颐浩先后二次罢相,第一次罢相时“徙家临海”,复职后力倾秦桧“专主和议、植党专权”,使秦桧罢相长达七年;第二次罢相后,取唐杜甫“穷老真无事,江山且定居”之意,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“退老堂”以居。他还曾在“溪径迂回,林峦秀艳”的景福寺消夏时,建石亭于寺旁。后人遂以命名,亭所处之山为“吕亭山”,亭边之村为“吕亭山村”。即今括苍镇上坪村。生平  吕颐浩(1071年-1139年),字元直,中国北宋末期及南宋初期人,其先祖原居沧州乐陵(今中国山东省德州市),后迁齐州(今中国山东省济南市),吕颐浩即为当地人。宋哲宗绍圣元年(1094年)进士。先任密州司户参军,其后累迁官职。
  徽宗宣和四年(1122年)随种师道攻燕京(今中国北京市)后,被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。宣和七年(1125年)曾因将领郭药师欲降金,而一并被掳至金国,后被放归,再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,不久因病请辞。
  高宗建炎元年(1127年),被命为扬州知州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任同签书枢密院事、江淮两浙制置使,同年,苗傅、刘正彦兵变,高宗被迫退位,吕颐浩与张浚、刘光世、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,平苗刘之乱,迎高宗复位,立下大功,先拜尚书右仆射,复迁左仆射。不久,金兵再度南侵,渡过长江,吕颐浩曾请高宗登船入海避敌。
  宋朝立国重文轻武,故相权与军权乃分。南宋初期,兵马倥偬,因此有宰相兼领军权者,吕颐浩即为其一。此时吕颐浩位高权重,“枢府几无所预,颐浩在位尤颛恣”,因此为人所惮。建炎四年(1130年),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,吕颐浩建议高宗亲征,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,吕颐浩因此请辞,被命为镇南军节度、开府仪同三司、醴泉观使。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。
  绍兴元年(1131年),吕颐浩二度拜相,任少保、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,与秦桧共相,吕颐浩主外而秦桧主内。绍兴二年(1132年),再受命都督江、淮、荆、浙诸军事,并于镇江(今中国江苏省镇江市)开都督府;此年因韩世忠之驻军,吕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月桩钱(一种赋税),供给军用。然其好任用私人,因此排挤秦桧、李纲、李光等人。绍兴三年(1133年),吕颐浩再被罢相,任镇南军节度使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提举洞霄宫,改特进、观文殿大学士。其后官职累迁,然已非在权力核心,绍兴五年(1135年),封成国公。
  绍兴九年(1139年),金国归还黄河以南之地,高宗欲调吕颐浩至陕西镇守,吕颐浩以老病请辞。后再赴召至临安(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),但病未能见到高宗,之后就告归台州养病,不久去世,被追赠太师,封秦国公,谥忠穆(秦忠穆公)。著有《忠穆集》传世。历史评价  史载吕颐浩“有胆略,善鞍马弓剑,当国步艰难之际,人倚之为重。”然而任用私人,且“报复恩仇”是其缺点。所创立的月桩钱后来衍生名目众多,被认为“郡县横敛,铢积丝累,江东、西之害尤甚。”德州历代名人简介  ——吕颐浩
  吕颐浩(1071-1139),字元直,南宋初大臣。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),吕颐浩出生在北宋河北东路沧州乐陵县,(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)。青少年时期,他刻苦好学,博览群书,倍受师长称道。今乐陵城南郑店乡旧乐陵村仍有“翠贤亭”故址,传为吕颐浩当年读书处。后来,其家徙居齐州(今济南市)。其父去世后,家境逐渐贫寒,他“躬耕以瞻老幼”(《宋史》卷362,以下注略),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。哲宗绍圣三年(1096),吕颐浩考中进士。先为密州(今山东诸城)司户参军,后为分州(今陕西彬县)教授。曾授宗子博士之职,累官太府少卿、直龙图阁、河北转运副使、都转运使。宣和七年(1125),宋金南北夹攻辽朝,吕颐浩随种师道北伐燕京(今北京),负责转运粮草。宋军收复燕京,举朝弹冠相庆,然而金人虎视眈眈,随时准备南下。于是吕颐浩“奏燕山、河北危急五事”,请议“长久之策”,这种不合朝廷政策的论调虽然触怒了宋徽宗,受到了贬官的处分,但却赢得了世人的称道,一时称其“切直”。当年秋,金兵果然南下,燕京守将郭药师劫吕颐浩、蔡靖等降金。金人北退后,吕颐浩复为河北部转运使。后提举崇福宫。北宋官场生活  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后,吕颐浩被任命为扬州知州。建炎元年(1127)10月,宋高宗为躲避金人从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)逃到扬州。吕颐浩入见,被任为户部侍郎兼知扬州,旋又升户部尚书。当时,扬州附近张遇率数万湘寇屯居金山,吕颐浩单骑与韩世忠前往劝谕归顺,以功晋吏部尚书。建炎二年(1128),金兵逼近扬州,高宗召集群臣商议去留,最后决定渡江南避,同时任命吕颐浩为同签书枢密院事、江准两浙制置使,屯驻京口(今镇江)阻击金兵。不久改为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(今南京)。建炎三年(1129),将官苗傅、刘正彦发动兵变,逼迫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儿子制造了举世震骇的“苗刘之变”。大敌当前,内部变乱,溃逃中的南宋政权陷入了更加危难的境地。吕颐浩得报后马上写信给知枢密院事张浚,说:“事已至此,朝廷也只有靠我们这些人了!”张浚也认为吕颐浩“有威望,能断大事”。两人遂约大将韩世忠、张俊、刘光世等勤王兵平叛。大军至平江(今苏州),张俊与吕颐浩相遇,两人相持而泣,吕颐浩慷慨说道:“颐浩囊谏开边,几死宦臣之手;承乏漕挽,几陷腥膻之域。今事不谐,不过亦族(族诛),为社稷死,岂不快哉!”勤王兵顺利进入杭州,高宗复位。此后,高宗以吕颐浩在卒兼御营使。不久又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在金兵的追击下,吕颐浩主张“且战且避,奉陛下于万全之地”,高宗至越川(今绍兴)、明外(今宁波),金兵亦尾随而至。危机之中,吕颐浩乃上“浮海之计”,随高宗乘船避至海上。南宋时的官场生活  南宋初期,吕颐浩身兼丞相、御营使等重要职务,军政大权在握。建炎四年(1130),翰林学士、吏部尚书赵鼎接连上书十余章,说吕颐浩“颛怒自用”,一昧避敌,且陈浮海之计,为金人所轻。吕颐浩求去,除镇南军节度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澧泉观使。不久转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(今安徽贵池)。绍兴元年(1131),吕颐浩复入朝,与秦桧分为左右相。第二年,秦桧罢相,吕颐浩独秉朝政。他屡请兴师收复中原,然挟私用人,排斥李纲、李光等人,创立江、准、 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,扰民太甚。又加连年水旱地震,最终为御史所劾。最后的人生  绍兴三年(1133),再被罢相,出为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(今长沙)。绍兴九年(1139),金人归还河南之地,高宗欲调吕颐浩到陕西,颐浩以老疾辞谢。召赴临安(今杭州),但因疾病未能见到高宗。遂即归台外州(今浙江临海)养病。不久病逝,享年69岁。赠太师、封、秦国公,谥忠穆。著有《忠穆集》。

2015-06-02 00:00:00

  • 上一篇:汪存
  • 下一篇:李坦然
  • 热点推荐

    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