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词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历史故事

西晋时期社会风气的荒淫奢华

五胡是指匈奴、羯、氐、羌、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,后来被当作公元300年~440年这段时期的代称。现在这些民族已经都不存在了,据说只有匈奴还有点人跑到了欧洲建立了匈牙利。今天,我们只能在历史的陈迹里,去寻找他们昔日带给当时中华大地的喧嚣和劫难了。

  一

  让我们把视角转向三国的末期,在公元265年,三国中的魏国已经让司马昭完全控制了,蜀国已经被司马昭的手下给灭掉了,吴国也在人人喊打的浪潮中摇摇欲坠。就在这个时候,有心一统天下的司马昭得了重病,只能把他心中的理想托付给他的儿子司马炎。

  司马炎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十岁,第二天就把魏国的皇帝赶下了台,后人称其为晋武帝。三十岁的司马炎,野心勃勃、豪情满怀,他人也长得怪异,手长过膝,还有一头一直垂到地上的头发。(有点像现在的行为艺术家,不过当时行为艺术很流行,有的名人以不穿裤子光腚裸奔为荣,有的名人以死了老爹后还喜出望外、谈笑自若为荣,可见武帝的出格还算是比较规矩的了。)这位皇帝屁股刚一坐稳就制定了详细的强国统一计划,对国家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,自己崇尚俭约,皇帝坐的牛车缰绳都用麻来代替丝绸绳子。不过他驾驭臣下却很宽松,无论是能人还是庸才都各司其责。这样,没出几年,晋就逐渐地强大起来。

  司马昭的正妻只生了两个儿子,一个是司马炎,另一个叫司马攸,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。司马昭本来想立攸为他的继承人,后来在大臣们的劝说之下才立了司马炎。本着立长子的原则,武帝也准备把自己的皇后杨氏所生的长子立为太子,但是武帝的大儿子司马衷实在是不给他老子争气,武帝的父亲司马昭、伯父司马师还有爷爷司马懿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,可儿子司马衷却是一个什么都学不会的先天性脑缺损患者,无论哪个师傅教他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。武帝感觉很不爽,杨皇后却偏偏宠爱着这个笨儿子,一天到晚对着武帝的耳朵根子嘟噜着立嫡以长的道理,把武帝听得头痛不已,不得不把这个蠢猪一样的儿子立做了太子。

  光阴荏苒,太子已经到了该给他找个老婆做太子妃的年龄了。为了能给太子司马衷这个预备役的皇帝当老岳丈,很多官僚都开始了私下里的活动。这个时候,有个叫贾充的大臣(就是那个带头杀死曹魏皇帝的弄臣),他有一个女儿叫贾南风,长得五短身材不算,脸上还有一大块黑青色,就这模样贾充也想把她嫁给太子。当然,如果武帝事先知道贾充的宝贝女儿长得这般模样的话,是绝对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。贾充的亲信侍中荀勖给贾充出了个主意,让贾大人去走走杨皇后的门路,贾充得计后,先花重金买通杨皇后身边的宫女,让她们一天到晚地在杨皇后耳边猛夸贾南风,把这个黑脸MM夸奖成了天下少有、地上罕见的大美人+大才女,哄得杨皇后动了心,就向武帝建议让贾女当太子妃,武帝一听,那也得先瞧瞧货色咋样啊,于是就要派个官员去看看贾MM到底是不是像杨皇后说得那样天花乱坠。正好担当这差使的人就是荀勖,他假模假式地跑到贾充的家里去考察了一番,回来后向武帝狠狠地把贾南风夸奖了一顿,他用的那些溢美之词可就比杨皇后更胜一筹了。

  武帝一琢磨,既然女方条件不错,那就赶快挑个黄道吉日让他们俩成亲吧。不久就到了太子成亲的那天,新郎新娘闪亮登场,皇亲国戚、权贵勋臣们瞪大眼睛一瞧,得,痴儿丑女,成双配对,一个拖着长鼻涕,一个黑着青花脸,也真是天赐良缘、地造佳偶了,来宾们都不觉哑然,武帝心头也是懊悔不已。但是说来也怪,太子居然一点都不嫌弃他的丑新娘,两人在一起还很是亲热。武帝也只好就这么认可了这个钟无盐一般的儿媳妇。


  看到自己的儿子有了相配的老婆,杨皇后心里倒很满意。没过多久,杨皇后身染重病,她十分害怕儿子的地位被别人夺走,临死的时候她把自己叔叔杨骏的女儿杨芷托付给武帝当皇后,武帝见杨皇后都快要死了,于是不得不答应了杨皇后的请求。

  武帝允准了杨皇后的临终请求,这可把旁边的一个人给乐坏了,这人就是新科国丈杨骏。一时间杨骏的官职蹭蹭地向上狂升。原本杨皇后在世的时候杨骏就担任了镇军将军,自从他女儿杨芷给武帝续了弦当上皇后时起,杨骏就升职为车骑将军、临晋侯。至此这个杨国丈自恃是皇亲国戚,成天在外面飞扬跋扈,胡作非为。

  众大臣都对杨家敬而远之。他们私下议论道:“杨家一门两后,靠着女儿升官,自古以来外戚和皇族结亲,灭门的多,终老的少,杨骏如此狂傲,将来要遭大难啊。”

  太子的愚笨无能让晋武帝颇有些担心,而杨骏横行不法的流言蜚语武帝也有所耳闻。某一天,武帝在皇宫内的凌云台宴请文武百官,酒过三巡之后,尚书令卫瓘假装喝醉了,走到司马炎面前跪下,抚摸着武帝的龙座,嘴里含含糊糊地反复念叨:“这个座位太可惜了”。武帝也不笨,心里已经明白卫瓘的意思,表面却假装听不懂他的话,借口卫瓘喝醉了,把卫瓘撵了出去。

  这件事让武帝心里很犯 愁。过了几天,武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,他先召太子手下的官员都去吃饭,然后突然送给太子几封公文让太子审阅。贾妃一看,知道太子狗屁不通,非常害怕。这个时候只有太子的老师在场,贾妃赶紧让太子的老师捉刀,这位老师挥动如椽大笔,刷刷刷,写得是洋洋千言,博古通今,贾妃看了后十分满意。

  就在要交卷的时候,旁边的一个侍卫看到了答卷,赶紧阻止道:“皇上本来就知道太子平常不爱学习,而这个批阅却写得文采过人,皇帝知道了恐怕要有麻烦。”贾妃一听果然很有道理,便又叫这个侍卫重新写了一套粗浅的答案,让太子照抄了一份交差。

  武帝接到了太子送来的批阅,看后感觉虽然回答的不很高明,但是好歹还能做到有问有答,可见太子的脑子还是蛮正常的嘛,于是“览而大悦”,彻底打消了对太子的疑虑,再也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
  又过了几天,武帝召见群臣,当众把太子的答卷给卫瓘看,其他大臣这才知道卫瓘曾经对太子有不满之处。于是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溜须拍马的机会,齐声称赞武帝神武圣明,不受小人挑唆,说得卫瓘满脸通红,羞愧无比。

  贾充当时也在场,知道了卫瓘对他女婿心中不满,就把这事儿偷偷让人告诉贾妃说:“卫瓘这个老东西,几乎拆散了你们小两口的姻缘。”从此贾家上下对卫瓘是恨之入骨,晋朝的第一个尖锐矛盾就在这个时候形成了。

  到了公元280年,晋朝对只差一指头就被推倒的吴国发动了总攻击。吴国皇帝孙皓是个整天以活剥人皮为日常娱乐项目的家伙,在他的恐怖统治之下,吴国的官民人人自危。在晋朝数十万水陆联军的席卷之下,吴国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就被稀里糊涂地铲平了。从此,志得意满的司马炎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,站在洛阳城的城楼上,看着属于自己的茫茫大地,武帝感觉古往今来,天上地下,无论是平头百姓,还是秦皇汉武,都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虔诚拜倒,望尘莫及。


  二

  晋朝统一了中国,武帝觉得从此天下太平了,便下达了一道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罢兵诏。命令将全国各州郡(除了边境地区以外)的军队全部解散,只在大城市保留一百人,小城市保留五十人的兵力维持治安,用来表现安定团结的气氛。

  这道诏书一下,全国一片哗然。众大臣都纷纷反对,认为不宜去除国家常备兵力,武帝一听就烦,觉得眼下早已经到了该刀枪入库、马放南山的时代了,还要这些部队干什么?还不如省点钱多盖些宫殿享享福呢。他对这些奏折连看都不看,甩手就进内宫寻欢作乐去了。

  原先晋军灭吴之后,部队从吴国缴获了五千多宫女,这些宫女实在是没地方安置,就都给送到皇宫里来了。武帝大喜,下令翻盖了很多漂亮的宫殿,把这些女子分派到各个宫殿里居住,每天武帝都巴不得早点退朝,好赶紧到后宫去花天酒地、逍遥快活。他叫人做了一辆大车,车上装满了佳肴美酒,用绵羊来拉车,每天下班以后,就坐着这羊车在后宫四处乱逛。也没有固定的去处,羊车停到哪里,武帝就在哪里过夜。但是,宫女五千,皇帝只有一个,就算一天轮一个,十年也排不完。聪明的宫女就把羊爱吃的竹叶和食盐洒在自己门前引诱绵羊,这办法成功率颇高。到了后来所有的宫女都学会了这一招,于是后宫到处是竹叶,遍地是食盐,洛阳城里的竹子和食盐的价格暴涨了起来。绵羊们也学精了,开始挑食,这样大部分宫女还是轮不上。

  当红国丈杨骏眼见女婿司马炎迷恋后宫,不理朝政,他就乘机开始篡夺大权,和他的亲戚卫将军杨珧、太子太傅杨济合谋控制朝政,压制忠良,他们仨合称“三杨”,是和贾充集团并立的另一大外戚势力。两大集团既狼狈为奸又勾心斗角,搞得朝廷乌烟瘴气。武帝虽然并不糊涂,但是美女在傍,一粘糊起来也就懒得计较,随他们肆虐。

  这股荒淫奢华的歪风很快就开始在全国流行,在武帝的带动下,大臣们都竞相攀比,以穷奢极欲为体面,以勤俭节约为羞耻。社会风气极其败坏。

  洛阳集中了天下最有钱的大富翁。本来最出名的有两个,一个是中护军羊琇,是武帝的堂舅;另一个是后将军王恺,是武帝的亲舅。他们两个都是皇亲国戚,平常没人敢和他们计较。但是后来,随着武帝把荆州刺史石崇提拔到洛阳来当散骑常侍后,洛阳城里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次序就彻底被改变了。

  石崇是全国有名的大富豪,一到洛阳就向羊琇和王恺这两个外戚叫板,公开和他们比富。羊琇为人淡泊,不愿和石崇争斗,只有那王恺不服,从此石王之间的比赛成了洛阳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。

  王恺家里面刷锅一直都用糖水,石崇听说了以后就让家里人用蜡烛当柴烧。于是老百姓都说石崇家阔气。

  王恺听了不舒服,就让仆人买了很多紫丝编成屏风,在他家的路两旁摆了四十里远,凡是路过的人都叹为观止。石崇知道后,就让家丁用比紫丝贵重得多的锦缎做成屏风,在他家的路两旁摆了五十里远,全洛阳的老百姓都看得咋舌。

  王恺让人买了很多的香料来刷墙,把自家的房屋从上到下粉刷的香气袭人,离几十里的人都能闻到。石崇就买了很多海外进口的赤石脂(可能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东西,小朋友们千万不要碰它哦^O^)来刷房子,到了晚上发出灿烂的光华,照亮了半个洛阳城。王恺这一回又失败了。


  武帝对舅舅和石崇之间的比赛也很感兴趣,就支援给王恺一株珊瑚树(那时候珊瑚主要产于南海,还很难得),有二尺多高。王恺洋洋得意,把石崇和很多官员都叫到自己家里来,在他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宝物。

  大家看后都赞不绝口,只有石崇在旁边一言不发,忽然顺手摸出一把铁如意对着珊瑚树就是一通乱砸,转眼就把个价值连城的宝物砸了稀巴烂,王恺脸上的笑容伴随着这棵珊瑚树的香消玉殒而消失了。

  御赐的宝物被砸毁,其他人都大惊失色,只有石崇莞尔一笑道:“这等小东西算什么,一会儿我送给你几个。”

  石崇就叫随从回家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都搬过来,有好几十株,最大的有四尺高,次等的也有三尺,而像王恺拿出来给大家展示的那一种,几乎算是最次等的。

  石崇对王恺说:“这些珊瑚树,您就随便挑几个,算我赔偿你的吧。”周围的人都看呆了,王恺也满脸愧色,连被打坏的珊瑚树也不再拿走,一溜小跑关上门,觉得自己没脸见人,好几个月不敢露面。

  经过这场闹剧,石崇的阔气在全国都出了名。一些正直的大臣对此很看不惯,就屡次向武帝上表要求提倡勤俭治国。武帝一听到“勤俭”二字就烦,一拂袖子又回后宫,坐上羊车行乐去了。

  国民的堕落不只是在经济,在行政上也开始腐化起来。为了弥补大肆铺张带来的亏空,武帝公开悬赏卖官,凡是给武帝送钱的(注意是给武帝送钱,而不是给国库)都能得到相称的官职或免祸。羊琇当官的时候接受贿赂,司隶校尉刘毅发现后认为羊琇罪应处死,羊琇赶紧向武帝行贿。武帝就把羊琇藏起来,半月之后又把他放出来官复原职,把刘毅气了个仰八叉。

  到了元旦,武帝率领百官去南郊祭天,祭礼结束后,武帝看到刘毅在旁边站着,就问他:

  “朕可以比得上古代的什么皇帝啊?”

  刘毅回答:“陛下的功绩,可以与汉朝的桓帝和灵帝这样的昏君相比。”

  武帝和文武百官顿时愕然,很多人都变了脸色,只有刘毅神态自若。武帝问道:“朕虽然没有什么才能,但是也算是开国之君,怎么能和桓灵之流相比呢?”

  刘毅答道:“桓灵二帝虽然悬赏卖官,但是收入都上缴了国库,现在陛下您卖官的收入却归了皇宫,相比之下,陛下您还不如桓灵二帝呢。”

  武帝突然放声大笑道:“呵呵,看来我还是比桓灵英明啊!他们那时候没有人提醒,而朕今天却有你这样的忠臣,看来朕还是很高明的啊!”说完之后,他命侍从赏赐刘毅黄金若干,然后抽身而去,留下一帮傻了眼的大臣站在那里发呆。


  三

  武帝的弟弟司马攸(就是过继给司马师的那位)被封为齐王,他性情温和,得到了百姓们的敬重,而武帝对他则非常疑忌。惟恐天下不乱的三杨和荀勖赶紧趁这个机会猛进谗言,建议武帝把齐王司马攸赶远点省得烦心。于是武帝就下诏书命令齐王攸为大司马,到青州去当军事长官。武帝以前就下过罢兵诏,解散了所有的军队,像洛阳这么大的城市才留一百个兵把守,所以这青州军事长官其实是个没有一点实权的光杆司令。

  这道命令一发出来,文武大臣纷纷劝阻,其中尚书张华和中护军羊琇反对得最厉害。 张华为人正直,在内政方面颇有一套,很得武帝的宠信。因为张华反对陷害齐王,武帝对张华也怀疑起来。找了个理由先把张华派到幽州(今北京)边境当太守去了。

  大臣们的奏折在杨珧的阻挠下武帝全然不闻。羊琇一看武帝不理他的茬,就扛着大刀率领一帮家丁要砸杨珧的家。杨珧听说后,一面推脱自己得了急病,不敢出门,一面从后门派亲信通知衙门来捉拿侵犯他人住宅的羊琇。

  犯人是皇帝的堂舅,司隶衙门也不敢把他怎样。武帝赶快派人和稀泥。把羊琇降为太仆了事。

  羊琇咽不下这口气,回到家就给气死了。

  杨珧为了推脱责任,又向武帝献了一回谗言,说百官已经都有拥立齐王做皇帝的意思,那些家伙们都拼命反对贬斥齐王,正好说明他的观点是对的。武帝一看群臣争相挽留齐王,十分怀疑,于是连番催促齐王赶紧起程。齐王压根儿不愿意去青州,反复上表请求免行,都被驳回。齐王憋了一肚子气,慢慢地得了吐血的病。武帝听说后,派御医去探病,御医揣摩着皇帝的意思,大概是要整齐王,于是回来汇报说齐王身体健康得很呢。

  武帝一听,更加催促齐王快点动身。齐王于是上殿辞行。

  齐王这个人爱干净,来见武帝前先梳洗打扮了一番,武帝一见齐王毫无病容,更加怀疑齐王蒙他,于是袖子一拂把齐王晾到大殿外面,让他赶快启程。

  当时齐王已是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,回去的第二天就呕血不止,随即过世了,年仅36岁。

  为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的贾充在这个时候也寿终正寝了。贾充一辈子除了拍马以外就没做过别的好事,史官认为贾充这个人悖礼违情,首乱大伦,按照谥法,昏乱纪度的人应该请谥为“荒”,请求谥贾充为“荒公”。武帝喜欢和稀泥,命令改谥为“武”。于是贾充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奸臣就戴着“鲁武公”的帽子去见了司马昭,没有看到他种下的乱世。

  时间慢慢地推移,朝中大批的忠良干将都死去了,那个刚直敢谏的刘毅也去世了,朝廷中比较正直的人只剩下司空卫瓘一个。

  上层的腐化直接导致人民的反抗,四下里小的暴动此起彼伏,幸得边境主事的都是些像张华这样有才能的将领,这些暴动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就被平定了。一帮佞臣赶紧大吹法螺,说叛乱的家伙都是些妖魔小丑,不堪一击,怎么能敌得过武帝这位德配环宇,古今无匹的圣明天子?

  这个时候,有一个没啥名气、叫做江统的官员,发现暴动的大都是一些在国内居住的少数民族,他认为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《徒戎论》,主张对少数民族严加看管,最好是全部迁出中国。这种观点虽然尖锐,但若看了后几百年的走势就发现他的观点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。文章一出,正赶上军队已经平息了各处的叛乱,上至武帝下到大臣都对江统嗤之以鼻,认为他是一派胡言。江统和他的作品瞬间便淹没在灯红酒绿、歌舞升平的人影中。


  到了晚年,武帝感觉自己已经干得不错,就胡思乱想起来,开始琢磨为什么自己的祖宗能夺了曹氏的天下,大概是因为曹氏的宗室都没有势力,一旦朝廷发生了变故没有帮忙的。于是他做了这辈子自认为最正确的一件事,把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和一些宗室都分封为诸侯,这些诸侯得到了很大的地盘,并拥有独立的兵权。最有实力的有十个,他们是汝南王亮,楚王玮,赵王伦,齐王冏,长沙王乂,梁王肜,淮南王允,河间王颙,成都王颖,东海王越。武帝加封他的叔叔汝南王亮为太尉,管理国家内务。

  武帝的长子司马衷,和他的这些亲戚们相比,自然是狼群中的一只羊。武帝敢于如此有恃无恐地大封诸侯,部分原因是因为太子生了个聪明的儿子。以前武帝曾和一位姓谢的宫女相处过,觉得这个宫女既聪明,又漂亮,于是把谢宫女赠送给他的儿子司马衷(老爸临幸过的女人给儿子?!)。过了一年,谢宫女就生了一个男孩,取名为遹。这个司马遹长得很像武帝的爷爷司马懿,而且聪明过人(不明白怎么遗传的?)。司马遹五岁时的一天晚上,他正在武帝宫里游玩,突然宫中失火,武帝准备登高去看看怎么回事,司马遹拉住武帝的衣角不让走,武帝问为什么。遹回答说:“现在天晚,爷爷到高楼看火,目标很明显,万一是刺客放火,就容易有危险。”五岁的小孩能有这样的见地,让武帝大跌眼镜。

  这样的一个儿子却是贾妃的眼中钉。贾妃自己没有生儿子,就对这个五岁小儿恨之入骨,但是孩子已经生下来了,也没别的办法,只有加紧看着太子,别让他沾花惹草。某日,贾妃看到一个宫女挺着大肚子,顿时大怒,从卫士手中夺过画戟就刺,把这个宫女和她的随从全部杀死。

  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后大怒,在许昌盖了座金墉城,把贾妃关到里面。结果大臣们纷纷上表帮贾妃解围,尤其是和贾氏集团关系密切的杨氏集团的人,像杨皇后、杨珧等帮贾妃说了很多的好话(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这些帮着贾妃说好话的人,后来竟然无一例外都死在贾妃的屠刀之下)。武帝最终被说动了,于是下令把贾妃放了出来,不加斥责就恢复了原来的待遇。

  到了公元290年夏天,武帝生了重病,下诏命令当时在许昌的汝南王亮赶快回洛阳嘱咐后事,并留杨骏在禁宫主持内政,所有的命令都经杨骏之手发出。杨骏趁机把持朝政,扶植起自己的心腹,其他官员的奏折都自己看过后才转交武帝。这时候的武帝已经昏迷了好几天,不省人事了。

  某天,武帝突然苏醒过来。觉得神智清明,坐在床头看到了杨骏审批的公文,发现杨骏竟敢擅自任命官员,急忙召见杨骏,严词斥责,并命令加紧催促汝南王进宫。杨骏大惊,以为武帝病快好了,一时惊慌失措,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。

  这个时候的武帝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地步。到了晚上,武帝弥留之际,突然睁开眼睛问左右侍卫:“汝南王来了没?”侍卫回答:“没有。”武帝长叹一声,瞑目而逝,终年55岁。

  随着司马炎的驾崩,巍巍的中华大地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,虽然外表上还保持着平静,但是地下积累的矛盾如同急流奔涌的岩浆,期待着它的总爆发,让整个的大晋国,在滚滚的烟火中慢慢崩溃。

  晋的腐败不只是朝廷官员的堕落,而是全国上下规模空前的大腐败。中央官员以不过问行政事务为荣,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,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,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。百姓更是极尽豪华,穷奢极欲。就连所谓的竹林七贤,除了空洞文章写得好外,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些瞎搞滥交的能手,绝对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那种知识分子深深向往的时代。

2015-06-08 00:00:00

热点推荐

相关阅读